“你得過沙眼嗎?父輩有人得過嗎?”
“現(xiàn)場患近視的人舉一下手!”
如果做這樣一個現(xiàn)場調查,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在“2015北京市醫(yī)管局媒體健康素養(yǎng)傳播培訓班”上,參加活動的媒體記者、市屬醫(yī)院宣傳處負責人等近百人,對這兩個問題給出了幾乎截然相反的答案。
在場的人(包括親人)都沒有患過沙眼,有的人甚至都沒聽說過沙眼。但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近視。這場別開生面的現(xiàn)場“調查”是北京同仁醫(yī)院副院長、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長王寧利教授在此次演講活動中展開的。
作為80后,小編確實也沒有碰到過沙眼的病例。王寧利教授說,沙眼曾是我國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十人九沙”是我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真實寫照。當時,我國城市人群沙眼患病率達到30%,農村人群沙眼患病率達80%-90%,人群中沙眼致盲率高達5%。
作為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眼病,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造成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因其在瞼結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觀,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易通過手指、毛巾、物品的交互接觸而傳播。
“我們國家已經消滅了致盲性沙眼!”就在大家都揪著心的時候,王寧利教授說了這樣一個好消息,沙眼是公共衛(wèi)生問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防控工作做得非常成功。
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今,致盲性眼病的流行已經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由以前的沙眼變成白內障、病理性近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等眼科疾病。
王寧利教授接受尋醫(yī)問藥網編輯采訪時,用“紅、青、白、藍、紫”五種顏色,形象地闡釋了現(xiàn)下重大流行眼科疾。“紅”,代表血管性問題引起眼病,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眼底性病變等,是出血性眼底。“黃”,代表老年性黃斑變性;“白”即白內障;“紫”即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藍”指青光眼。
“現(xiàn)在中國的首位致盲眼病本來是白內障,但白內障并不可怕,因為它是可復明的致盲性眼病。”王教授表示,白內障手術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使患者復明。而且,白內障多因老齡化問題引起的,隨著人均壽命提升,年紀越大患白內障的幾率就越高。
“實際上,真正可怕的、我們沒有預想到的第一位致盲性眼病,應該是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即病理性近視,這是‘中國特色’,給眼病防控工作帶了嚴重挑戰(zhàn)。”王寧利指出。
近視,曾經是值得驕傲的知識分子的象征,但現(xiàn)在卻可能變成光明的“劊子手”。王寧利介紹,高度近視會使眼軸增長,后鞏膜上會出現(xiàn)葡萄樣的鼓包,看起來很可怖,可能會導致眼底黃斑、視網膜變性,如果治療不及時也可能會導致失明。據(jù)悉,目前在中學生中高度近視眼已經達到了2%,高度近視可能導致10%的人因此失明。
當下,電腦、手機、電視等充斥著生活,而高度近視竟然可能引起如此大的眼部健康損害,現(xiàn)場的人都坐不住了,紛紛向王寧利教授“挖內幕”,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有的孩子學校還專門用電子產品用于閱讀訓練。大家都擔心:電子產品會不會致盲?
“沒有證據(jù)證明電子產品會致盲,從科學原理上也找不到其和致盲的因果關聯(lián)。但是,所有電子產品的終端設備——屏幕對眼睛健康是有損害的。”王寧利教授強調。
他說,人眼關注電子屏時會產生“忘記效應”,即看到感興趣的內容會忘記眨眼睛,時間一久,眼睛會出現(xiàn)干澀、疲勞、流淚等癥狀,這也被稱為“視頻終端綜合征”,直接影響眼部健康,最終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可以說,“視頻終端綜合征”正在慢慢成為新的需要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尤其是小孩子,王寧利介紹,剛出生的孩子都是遠視,過早、頻繁進行近距離閱讀是不太好的,小孩的戶外活動非常重要。所以,要預防近視就一定要注意眼睛的休息,不能長時間盯著電子屏。
另外,可選用一些防藍光的貼膜附在顯示屏上。王寧利的手機就貼了一個“定制款”貼膜,是眼科研究所自己研發(fā)的防藍光產品。而一些“上班族”鐘愛的眼藥水,他建議用一次性、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對于已經近視的人,王寧利則建議,一定要注意用眼健康,近視必須佩戴眼鏡,不戴眼鏡會加重眼睛負擔重,也容易疲勞,而且視力模糊時眼睛處于離焦狀態(tài),本身就會誘導近視。此外,他說,所謂“近視戴眼鏡視力會越來越壞”的說法是錯誤的,不過眼鏡的度數(shù)最好是比實際近視度數(shù)略微少一點。
專家簡介:
王寧利:主任醫(yī)師,教授,現(xiàn)任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首都醫(yī)科大學北京眼科學院院長,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分會主任委員。擅長青光眼、白內障、高度近視眼眼內鏡屈光手術、遺傳性眼。惶貏e是疑難及復雜性青光眼治療。
本文系尋醫(yī)問藥網(www.xywy.com)原創(chuàng)文章,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