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綿延數(shù)千年,縱橫幾萬里,人類所有的族群都曾對怎樣群居進行過艱難的探索。這無數(shù)的探索,既是血腥的,也是輝煌的,那些血腥的被歸結為野蠻,逐漸被拋棄,輝煌的便是文明,得以傳承。
本期作者:蕭瀚(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本期文章要點:
1.人出于自私的本性,資源有限、欲望無限的人際沖突時刻都會爆發(fā),群居并不容易,高尚生活的條件是禮法與正義。
2.統(tǒng)治型群居方式的錯誤,往往在于制定大量缺乏理性與情感滋潤的錯誤規(guī)則(粗放型的甚至連規(guī)則都沒有,完全由掌權者恣意妄為),通過激發(fā)人性的欲望,而將億萬人推向地獄之路。自治型的群居方式,反對一個人/群體統(tǒng)治和奴役另一個人/群體,不認為任何人有權未經同意就介入他人的生活,它推崇的是每個人管理好自己。
高尚生活的條件:禮法與正義
一架滿載男孩的飛機,為了避開戰(zhàn)爭,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途中,飛機遇險,飛行員犧牲,孩子們被迫降在一座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最初,這群孩子同心協(xié)力互助互扶,但沒多久,由于害怕所謂的“野獸”,男孩們分裂成兩派自相殘殺,先知先覺的智者西蒙被當做瘋子活活打死,善良的“豬崽子”墜崖身亡,崇尚本能與野蠻的杰克派戰(zhàn)勝了崇尚理性與文明的拉爾夫派。
小說《蠅王》出版于1954年,主題是人類天生的野蠻與文明理性的斗爭。該小說是諾獎作者戈爾丁的代表作。
這是英國諾獎作家戈爾丁出版于1954年的小說名著《蠅王》講的故事。雖是小說家語,但這個故事被人們普遍地認為是討論人性的經典哲學寓言:人之初,性本惡/善?戈爾丁顯然是對半個多世紀前巴蘭坦的荒島文學名著《珊瑚島》很不滿,《珊瑚島》熱情謳歌了三位少年荒島勇士拉爾夫、杰克、彼得金,他們團結互助、熱情無畏、在荒島上勇斗食人土著,戈爾丁也給自己的兩位重要主角取了拉爾夫和杰克的名字,但其行跡則復雜得多。
英國文壇上這有趣的一幕,似乎是人類數(shù)千年來關于人性爭議的縮影。如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里說的,人類的天性就是過群居生活的,離群索居者若非神祇,必為野獸。然而,人出于自私的本性,資源有限、欲望無限的人際沖突時刻都會爆發(fā)——《伊利亞特》開篇就講大英雄阿喀琉斯與希臘統(tǒng)帥阿伽門農為一名女奴的所有權發(fā)生激烈沖突,仿佛人類歷史的隱喻——群居并不容易。故而,亞里士多德又說:“人類由于志趨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為最優(yōu)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會墮落為最惡劣的動物!辈焕⑹谴笳埽徽Z即透,不但將人性那種“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的兩面性解釋得準確而簡潔,同時也說清楚了高尚生活的條件:禮法與正義。
1493年繪制的亞里士多德像
群居生活的兩大類:統(tǒng)治型和自治型
綿延數(shù)千年,縱橫幾萬里,人類所有的族群都曾對怎樣群居進行過艱難的探索。這無數(shù)的探索,既是血腥的,也是輝煌的,那些血腥的被歸結為野蠻,逐漸被拋棄,輝煌的便是文明,得以傳承。
持續(xù)的探索狀態(tài),使得人類關于何為野蠻何為文明的觀念,古今發(fā)生了巨大變遷,硬歷史小說作家瑪麗·瑞瑙特在其名著亞歷山大大帝三部曲里就說到亞歷山大時代,戰(zhàn)爭并不被視為不人道的暴行,而現(xiàn)在不管哪個國家主動發(fā)動對他國的軍事攻擊都會遭到全世界的譴責。人類的歷史在一個巨大的側面鏡像上顯示的是關于群居的試錯史,如哈耶克所揭示的,人類是從對錯誤生活的點滴排除中艱難前行的。尤為艱難的是,在錯誤被迅速證明之后,生活在巨大慣性中的人群卻由于各種原因往往無法馬上修正錯誤。在錯綜復雜的群居系統(tǒng)中,相對于總體的局部錯誤即使馬上被修正,卻由于系統(tǒng)中各個局部的相互關系而產生另外的錯誤。
哈耶克,20世紀非常重要的經濟學家和政治思想家。
以人類迄今為止的歷史為依據(jù),要對人類群居史進行簡單的類型概括,大類主要是兩種,一類是統(tǒng)治型,一類是自治型。統(tǒng)治型的群居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小部分人未經大部分人的同意,即對他們的生活進行規(guī)劃與控制,包括對他們的人身自由、財產和生命的掌控,如若不從將遭到嚴厲懲罰;自治型的群居方式,其基本特點是在一定范圍內的人群,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溝通方式,承認每個人擁有得以同等保護的平等的自由與安全,如果需要一定的管理機構實現(xiàn)這一目標,則通過機會平等的競爭性方式選擇管理人員。
早在5000多年前,埃及就建立了君權神授、自上而下的統(tǒng)治型政治;在兩河流域,4300年前也建立了君主專制國家;3500年前,雅利安人在印度次大陸創(chuàng)造了以種姓制度為核心的等級專制制度;在東亞,公元前11世紀,周朝采用以血緣為基礎分封諸侯的金字塔型帝國;約3000年前亞述建立了以殘暴著稱但曇花一現(xiàn)的軍事帝國;2500年前,西亞建立了君主專制的波斯帝國;在歐洲人發(fā)現(xiàn)美洲之前,中美洲和南美洲表現(xiàn)出與歐亞半球相似的特性,即等級制、上層等級統(tǒng)治奴役下層等級、戰(zhàn)爭等。
后世關于西周分封諸侯的想象性繪畫
上述涉及的廣袤地區(qū),在數(shù)千年歷史中一直處于統(tǒng)治型群居的狀態(tài)中,直到最近一兩百年才有些微變化,雖然極少數(shù)地方變化巨大——比如美洲。雖然人類上古史的中晚期開始出現(xiàn)自治型群居方式的萌芽,但也被統(tǒng)治型群居方式迅速吞沒。
只是,有一些種子,即使被暫時吞沒,只要沒有被徹底融化,它就依然可能破土而出。
在中東地區(qū),從3000年前開始,以色列人以持久和堅定的希伯來一神教信仰,從最初向中東地區(qū)到后來向歐洲甚至全世界輻射,成為人類群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經驗,這個文化中對統(tǒng)治型的君主專制一直抱有強烈的懷疑,《圣經·撒母耳記·下》對此有精深的討論,成為后世人們警惕君主專制最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
在1695年阿姆斯特丹出版的猶太文本中,分布在以色列地的以色列十二支族的圖示。
人類上古文明的中晚期時代,地中海沿岸的政治,可能是最豐富多姿的。希臘諸城邦對人類群體生活藝術的探索,迄今依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智慧財富之一。希臘各城邦,尤其是雅典,各自奉行的治理方法,具有遠高于其他地區(qū)的智慧,雅典的自治式民主制、斯巴達的元老制、選舉式雙國王制都給后世留下了持久的制度與思想資源。歐洲政治文明中,羅馬人可能是對世界貢獻最大的民族之一,其從最初二百多年的王政時代,中經五百年共和時代到后來的一千年帝國時代,向這個世界貢獻了法治以及早期的分權制衡制度,迄今依然發(fā)出光芒。
從公元13世紀開始,崛起于北歐大不列顛的盎格魯-薩克遜文明,向人類貢獻了群居生活最重要的個人主義準則,這既與盎格魯-薩克遜文明源于日耳曼傳統(tǒng)相關,也與基督教信仰相關。1215年的《大憲章》成為后來英國憲政的起源,經過17世紀的議會革命,到18世紀,英國牢固確立了以議會為中心、分權制衡的現(xiàn)代憲政制度。隨后,吸收了英國憲政思想,并且部分承襲其具體操作的北美大陸,也是在基督教和自然法精神以及長期鄉(xiāng)鎮(zhèn)自治的實踐中,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成文憲法為核心的聯(lián)邦共和國,創(chuàng)設了一個分權制衡、權限明確的聯(lián)邦政府。
《大憲章》文本
在大致可考的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上,以億兆黎民奉一人一等級之不平等的群居方式,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占了絕對比重,其間還經歷了無數(shù)的戰(zhàn)爭。壓迫性與統(tǒng)治性的治理,因統(tǒng)治者之權力無所顧忌,而在內政與外交決策中,時常是非理性及難以預期的,這是戰(zhàn)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被視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純?yōu)闅⑷、劫掠而征?zhàn)的成吉思汗,都曾給世界文明造成巨大災難,特別重要的觀念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和平群居的理念。最近幾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缺乏和平群居理念的獨裁者給世界帶來的傷害甚至會遠大于古代的“上帝之鞭”們,不獨是戰(zhàn)爭,一種古人聞所未聞的新專制——極權統(tǒng)治者,在內政中的屠殺甚至常常更為駭人聽聞,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波爾布特……
人們更愿意住在城邦,而不是狗鎮(zhèn)
正如戈爾丁所揭示的,人性中潛藏著十分恐怖的邪惡力量——如果人類缺乏足夠的自省和自覺的提防心。丹麥導演拉斯·馮·特里爾2003年的人性寓言巨片《狗鎮(zhèn)》,以極具沖突力和戲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展示特定情形下人性的無底線與黑暗。這部影片不僅可以視為人性的寓言,同時也可視為制度的寓言:當一個制度公然將自己所在的人群“合法”地分為奴役者和被奴役者、傷害者和被傷害者,并且以暴力為后盾予以支持時,所有人的人性都將遭到敗壞,它將逐漸變成“所有人屠戮每個人”的暴恐世界。統(tǒng)治型群居方式的錯誤,往往在于制定大量缺乏理性與情感滋潤的錯誤規(guī)則(粗放型的甚至連規(guī)則都沒有,完全由掌權者恣意妄為),通過激發(fā)人性的欲望,而將億萬人推向地獄之路。自治型的群居方式,反對一個人/群體統(tǒng)治和奴役另一個人/群體,不認為任何人有權未經同意就介入他人的生活,它推崇的是每個人管理好自己,在人群生活交叉而產生公共利益的部分,則委托通過協(xié)商性公推產生的管理者代理處分,自治型群居方式由于尊重每個人的利益,打著公共利益旗號、罔顧他人利益的公共暴行就會因此得以根本性減少。
電影《狗鎮(zhèn)》的海報,影片中狗鎮(zhèn)最后被屠戮一空,只留下了一只狗。
大約3050年前,西周的攝政王周公姬旦對封地在衛(wèi)國的國君、兄弟康叔姬封訓話說:
“你要強力管制喝酒!……不要放過喝酒的人,把他們抓起來送到宗周王城,我會殺了他們。殷人舊臣或官員們如果沉湎喝酒,可以先教育,但屢教不改,我也會殺了他們。”(《尚書.酒誥》)
這可能是有文字記載的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殺氣騰騰,雖然西周王朝早已覆滅,但人類群居生活方式中的這種治理模式,尤其是其深入人們骨髓的思維方式,卻異常頑固,延綿不絕數(shù)千年,迄今猶存。
2446年前一個春天的上午,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爆發(fā)已經一年,地中海海風下,雅典的民選首席將軍伯利克里為聚集在廣場上的人們發(fā)表祭奠雅典陣亡將士的演講,他說:“在我們這里,每一個人所關心的,不僅是他自己的事務,而且也關心國家的事務……我們雅典人自己決定我們的政策,或者把決議提交適當?shù)挠懻;因為我們認為言論和行動間是沒有矛盾的;最壞的是沒有適當?shù)赜懻撈浜蠊兔笆ч_始行動。這一點又是我們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保ㄐ尬舻椎拢骸恫_奔尼撒戰(zhàn)爭史》)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對西方史學影響深遠,確立了不少后世史學原則。圖為修昔提底斯在十世紀的手稿。
3000年過去了,周公的話在有些地方最近幾十年還實行過,甚至迄今可能還有,只是世上并沒有多少人愿意生活在那種地方,雖并未馬上成為歷史陳跡;2400多年過去了,伯利克里的話在世界上被越來越多的地區(qū)和人民實行。
越來越多的人們明白這是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兩種不同的人類群居方式。雖經數(shù)千年歷史浩蕩的強力沖刷,依然有許多專制的巨石并不屈從激流的馴服,但同樣越來越多的人們明白,人類任何族群都各自需要一整套精妙的系統(tǒng)化組織方式,才有可能讓自身處于較為合理的自治狀態(tài),毫無疑問,這套組織方式必須基于個體平等的自由原則建立和運行。
畢竟,人們更愿意住在城邦,而不是狗鎮(zhèn)。(作者:蕭瀚;編輯:胡子華;文中圖片系編者所加;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作者簡介
蕭瀚,20世紀60年代末生人,浙江天臺人。本科和碩士分別畢業(yè)于華東政法大學和北京大學法學院,曾任中評網(wǎng)執(zhí)行主編。2004年至今任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從事憲政以及社會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在各種學術期刊以及大眾主流媒體上發(fā)表過論文、散文、評論等上百篇文章,并在法律出版社出版過著作《法槌十七聲》。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們轉發(fā)本文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關注我們,可在微信里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眾號,或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訂閱。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