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爱a免费观看,免费一级a一片片久久精品网,日本欧美亚洲综合久久久,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strike id="iu914"></strike>

  • <xmp id="iu914"></xmp>
  • 首頁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弱者的美德該如何書寫?

    文章來源:騰訊文化
    字體:
    發(fā)布時間:2018-04-28 10:03:12

    [摘要]歷史行走至今,從帝國時期到今天,東亞近現(xiàn)代史的地緣政治大變動總和日本有著難以厘清的糾葛。

    寒假里,跑了一大圈。從年前的京都,正月里的哈爾濱,到正月十五那幾天的臺北,真算是東北亞考察游了。在京都待得最久,有一周時間,這個大片廠一樣的城市,留下我對明治維新150周年的無限好奇和探詢之意。到哈爾濱住進20世紀初建造的馬迭爾酒店,卻依然被這座曾因遠東鐵路修建而興盛的城市掰扯出幾絲近代史的幽情。最后來到臺北,坐在內(nèi)湖臺達機電放映室里觀看一部形式奇特的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此片獲2016年度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導演為黃亞歷。這是一部歸類于紀錄片的電影,話題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臺灣一個最早引介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詩人團體——風車詩社(Le Moulin)引發(fā),展現(xiàn)它們的思潮脈動、創(chuàng)作實踐,從而反映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前衛(wèi)浪潮,由歐洲至日本,再傳遞至臺灣的文化移動路徑。 “異文化的接受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象,還是從扎根的土壤里所混合出的全新種植?”導演這樣發(fā)問,他想通過當時風云詭譎的社會情境中這樣一個在殖民地滋長的小小詩社,透過他們的創(chuàng)作和觀念論述,離析出一點供后人反思的思想晶體。

    弱者的美德該如何書寫?

    《日曜日式散步者》

    這是一部無處不存在挑戰(zhàn)的奇崛影片,首先它拍的是一小部分日據(jù)時期堅持用日語做公開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臺籍青年人,受當時各種管控法令所限,公開發(fā)表的文字只能是日文作品;其次這些臺籍文人所走的文學路線是發(fā)軔于法國的超現(xiàn)實主義而非更切近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潮流,這在當時的歐洲也很得風氣之先,況乎是在偏安一隅太平洋上被殖民的小島臺灣。這樣婉轉(zhuǎn)騰挪于時代之中,用著別國語言仍然在堅持發(fā)出自己明確的主體之聲的一小撮人,偏導演不用訪談畫面、不跟拍、不用旁白或文字來說明劇情,整個影片風格相當之超現(xiàn)實,緊密貼合著“風車詩社”的氣質(zhì)展開。導演為何在這樣一個微小又復雜的題材上發(fā)力至此(拍攝了三年時間)?那一群時不予我的時代里用青春熱力去擁抱著純?nèi)幻缹W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那些幾乎湮滅于風煙里的微弱的足音,在今天這樣一個自由得多的環(huán)境里,又能提供怎樣的價值呢?

    弱者的美德該如何書寫?

    導演難得在于只是平靜地打開歷史的斷面,而不帶有更多的情感投射。影片里既無悲苦的控訴,也無基于道德的評判心,而只是運用影像和聲音,以有效的蒙太奇組構(gòu),做自己直覺的鋪陳。一個詩社,一群Nobody,一群在臺灣出生成長的日語作家,他們聚在一起,嘗試文學的可能,為臺灣留下東西,“這是應該被看到的,就像《民俗臺灣》的重要性一樣!睂а葸@樣說,而正是這樣,反而展現(xiàn)出意大利政治哲學家波比歐所說的“弱勢美德”的形貌!叭鮿菝赖隆笨偸前殡S著被侮辱、被損害、被踐踏的弱者經(jīng)歷。它不能使人成為英雄,也無法使人充分高尚,它只是幫助人活在人性道德的灰色地帶,而不至于完全絕望或徹底墮落。它沒有強勢美德那種與歷史進步積極抗爭相連的“奉天承運”之盛烈,但那不是它之過,因為它本身一定與某種極端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是那種情境下的當然產(chǎn)物。我們?nèi)コ尸F(xiàn)它,只是因為它依然存在著,是現(xiàn)實的一種。

    現(xiàn)實的另一種,我則在另一部臺灣電影《大佛普拉斯》里看到了。臺北回程的飛機上,將去年金馬大熱的這部新片看完了。這也是個關(guān)于弱者、關(guān)于各種“弱”的故事。兩個孤寒老漢,撿破爛的和看門的,他們寡淡寒磣的日子里,因為偷看闊人的行車記錄儀而引發(fā)離奇際遇。其次則是各種弱,弱者的弱、富人的弱、女人的弱、公權(quán)的弱、佛法之弱……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也。導演黃信堯的高妙在于不止為底層畸零人說話,也展露這些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塊熱土上討生活的“別人”,那些高高低低間活著的人們的困境和惡相。他用臺灣早年日據(jù)時期默片就有的 “辯士”方式(無聲片放映時作旁白和解說的人),作為影片旁白,煞有介事地夾敘夾議著,點評著里面的人物,扮演民間話本里古道熱腸但是毫無用處的看客。

    弱者的美德該如何書寫?

    《大佛普拉斯》

    此處不得不再提一次這個話題,關(guān)于“情感投射”。這部影片有很鮮明的底層意識和現(xiàn)實批判不假,但并無半點階級站位帶來的投射也是真,沒有絲毫對弱者的不節(jié)制的悲憫,沒有對其他階層過度的想象,反而有對各種身份處境下人的裸裎,整個空間的呈現(xiàn)——那個“被風俗和憂患所束縛的、與歷史和國家相隔絕的、永遠忍氣吞聲的世界”,那個難找舒適和安慰的臺南小鎮(zhèn)。

    歷史行走至今,從帝國時期到今天,東亞近現(xiàn)代史的地緣政治大變動總和日本有著難以厘清的糾葛。好像總是因為它,因為“明治維新”這一塊拼圖的動,我們卷入戰(zhàn)爭問題、家國問題,到每個地區(qū)、每個人的主體認同各種問題。早期來說,臺灣的文學與電影中總有一份難以紓解的“家國敘事”“鄉(xiāng)愁問題”之余緒。時至今日,我想這個敘事模式不能說“失效”,但也多少有些對應不上當下時代的感知方式和心理情狀。電影人將觸角探入更深處,歷史底層、縫隙、脆弱處,從那里去用一種“考現(xiàn)學”的方式(考察和表達當代變動的科學),應對歷史的加速度。正如《大佛普拉斯》里旁白說的,“對他們來講,不論是出太陽還是下雨,都會有困難。但他們沒辦法去想生命的困難,因為光是生活里面,就有解決不完的困難!币粋彈丸之地,各種落腳的行人,只有眼前的情狀,不知將來的歸處。歷史就尤顯得是個加速運轉(zhuǎn)器,教人要么走到更實處(《大佛普拉斯》),要么走向超現(xiàn)實(《日曜日式散步者》),去獲取一點“端起飯碗的力氣”。那些似與“家國”無涉,又似乎是另一種與家國的委婉呼應。只是滄海桑田風云變幻下的島嶼上,年輕的創(chuàng)作者已開始勇敢地實踐,敏于時勢和風氣,主動變奏出此時代的家國,此時代的敘事,一種弱者的美德,一種可以去理解各種情勢下人的處境的能力。

    弱者的美德,首先是活著,然后才有被書寫。

    本文刊載于20180320《北京青年報》B2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文章所有內(nèi)容并不反映任何萊蕪信息港的意見與觀點。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首頁推薦
    熱門圖片

    新聞熱點

    2016-07-19 13:02:28
    2016-07-23 09:38:13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