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爱a免费观看,免费一级a一片片久久精品网,日本欧美亚洲综合久久久,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strike id="iu914"></strike>

  • <xmp id="iu914"></xmp>
  • 首頁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林西莉:瑞典人熱愛中國,就像一種傳統(tǒng)

    文章來源:騰訊文化
    字體:
    發(fā)布時間:2016-09-05 08:28:09

    [摘要]到了1950年,一切都結(jié)束了。因為中國國內(nèi)政治的原因,外國人不被允許隨便進入中國。關(guān)于中國的知識慢慢淡化,關(guān)于1950年之后的中國,我一無所知。我不知道“大躍進”,也沒聽說過“人民公社”。

    林西莉:瑞典人熱愛中國,就像一種傳統(tǒng)

    林西莉

    (Cecilia Lindqvist),作家、漢學家、攝影家。早年師從著名漢語專家高本漢學習。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學讀書,此后曾數(shù)十次到中國訪問。1971年起在瑞典任漢語教師,1978年后為瑞典電視臺做有關(guān)中國語言的節(jié)目。曾任瑞中友好協(xié)會會長。曾出版《漢字王國》、《古琴》等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著作。

    滿頭銀絲,一身碧璽色中式長袍,84歲的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看起來很優(yōu)雅。她的中國之行安排得緊湊,為推薦新書《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 1962》,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之前,已出席了三場沙龍活動。爬樓梯讓老太太感到吃力,在花家地的單向空間簽售畢,我們在一層咖啡廳揀個僻靜的地方坐下。

    林西莉:瑞典人熱愛中國,就像一種傳統(tǒng)

    《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1962》,(瑞典)林西莉著,李之義譯,中華書局2016.9

    林西莉不說漢語,傾向于用英文交談。從她的書里可看到,她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講述者。聊起上世紀60年代初在中國的見聞,興頭上也會冷不丁蹦幾個中文詞兒,“白菜”、“輔導員”、“不好說”、“比較熟”……

    1961年,28歲的瑞典姑娘塞茜里婭。林德奎斯脫隨丈夫來到北京大學學習漢語,為入鄉(xiāng)隨俗,她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林西莉,林即森林,西莉既西方的茉莉花。過慣了斑斕的歐洲游學生活,北京在林西莉眼里是另一個灰藍色的世界。宿舍陳舊簡陋,外國學生在各方面被“特別對待”,滿學校打太極拳的中國學生面上浮腫……

    翻開《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 1962》,連國人也會驚訝,咦?原來60年代的北大、60年代的中國竟是這個樣子!書內(nèi)200余幅黑白照片,是林西莉當年用借來的一臺德國福倫達B essa66箱式相機拍攝而成。

    1962年回國后,林西莉又曾數(shù)十次訪問中國。她撰寫的《漢字的故事》和《古琴》兩部著作,在瑞典和國內(nèi)收獲了萬千讀者。2016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林西莉獲頒“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她告訴南都記者,一直以來,瑞典人熱愛中國,就像一種傳統(tǒng)。而上世紀60年代初在中國生活的兩年,改變了她的一生。

    專訪

    對1950年后的中國,我一無所知

    南都:1961年你為什么來中國?

    林西莉:我早年在德國、意大利學習。十年的學習之后,我意識到,我所學的一切知識都是關(guān)于歐洲的,除了歐洲這小片土地,我對中國、印度、南美洲等等一無所知。21歲的時候,我意識到世界很廣闊,我不愿意止步于做一個高中教師,我必須趁年輕開闊視野。中國有著世界上最漫長的連續(xù)歷史,同時,它也擁有最漫長的文化史。沒有任何一種文明能夠綿亙五千年。所以,在研究了歐洲那么久之后,我想去中國。1961年1月我來到北京學習漢語。我申請了幾所大學,他們讓我去了北大。這不是我自己的選擇,留學生去哪個學校由政府決定。

    南都:在來之前,你對這個國家有什么了解?

    林西莉:我對中國是有了解的。在1850- 1870年間,瑞典傳教士紛紛來到中國。他們非常熱愛中國,記錄下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看到的一切。他們出版書籍、小冊子,向瑞典讀者描述中國,他們?nèi)绾蔚谝淮蝸淼洁l(xiāng)村,他們看到的中國的學校、中國的氣候等等。每隔七年,他們會從中國回到瑞典。他們在家鄉(xiāng)四處演講,同時他們也募集資金,以便到中國來辦學。這是非常偉大的舉動。我自己并不對傳教活動感興趣,我不認為你能改變?nèi)说男叛。但他們有效地傳播了關(guān)于中國的知識。

    在那以后,一些瑞典的科學家來到中國。最早的一位是斯文。赫定(S v e nH edin)。他是一個探險家,冒險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新疆附近地區(qū),在30年的時間里,不斷地穿行于瑞典和中國長城以外的地界。他寫了許多關(guān)于中國的書。他的演講在瑞典廣受歡迎,成百上千的聽眾蜂擁而至。另一位是考古學家、地質(zhì)學家古納。安特生(J o h a nG unnarA nderson)。他精通煤礦開發(fā)的學問,在一戰(zhàn)之后,中國政府邀請他去調(diào)查、發(fā)掘山西的煤礦。安特生可以“讀懂”山脈,他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黃河附近仰韶文化的人。同時,他和中國的考古學家一起發(fā)現(xiàn)了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還有一個你必須知道人的是高本漢(B ernhardK arlgren)。他早在1910年就來到了中國,是瑞典最重要的漢學家。這些人和傳教士一樣,在瑞典做許許多多的公眾演講,他們不僅寫作學術(shù)論文,也為普通讀者寫作,向大眾揭示他們的發(fā)現(xiàn),傳播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知識。同時,我們的國王古斯塔夫六世是一個專業(yè)的考古學者,他的父親活了很久,即位的時候他已將近70歲。古斯塔夫六世和上述的這些人合作,在斯德哥爾摩建立了東方博物館,他們源源不斷地派出研究員、科學家到中國做考古學和科學研究。

    到了1950年,一切都結(jié)束了。因為中國國內(nèi)政治的原因,外國人不被允許隨便進入中國。關(guān)于中國的知識慢慢淡化,這種斷裂是很讓人遺憾的。這就是為什么我知道關(guān)于中國的很多事,但關(guān)于1950年之后的中國,我卻一無所知。我不知道“大躍進”,也沒聽說過“人民公社”。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嚴峻的時期。

    那時候,我得的病是“蛋白質(zhì)缺乏”

    南都:當你來到北京大學,這所學校與你的期望有很大落差是嗎?

    林西莉:是的。在北京大學,大約有200多個外國學生,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都來自朝鮮、蘇聯(lián)、波蘭等國,只有4個人來自西方國家。在食物方面,學校十分善待我們。我們有一個特殊的食堂,在那里有中國學生吃不到的食物。北大的南門附近有一片空地,每天三次,中國學生吃的食物從那里運進來。每個學生帶著自己的搪瓷飯缸,食堂師傅向飯缸里舀一勺食物,可能是米飯,也可能是面條,上面蓋一小撮腌制的白菜。學生沒有自己的食堂,他們在校園里一邊走一邊吃飯;蛘叨酥埜自谌堑匾贿吙葱麄鳈谝贿叧燥垺

    這就是我來到的校園。我和中國的學生們彼此隔絕。他們不被允許和我們接觸,我們也不被允許和他們接觸。這就是為什么一開始我并不真的知道情況到底有多么糟糕。但漸漸地我意識到了。我開始掉頭發(fā),伸手一抓就掉一把。我去王府井的首都醫(yī)院看病,醫(yī)生說我缺乏蛋白質(zhì)。每個星期四下午,我必須得去醫(yī)院打針,再回學校。

    南都:在教學和其他方面呢?

    林西莉:老師的教學也非常糟糕,我們從不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外國學生們單獨上課。我有一個中國的“輔導員”,她幫助我練習漢語發(fā)音,學習漢字。她會問我關(guān)于我的一切事情,我到北京來干什么?我和大使館的人是否有聯(lián)系?我在讀什么書?所有關(guān)于我的生活的細節(jié)性信息。另一個波蘭的學生有一次在宿舍里撿到他的輔導員的筆記本,上面記錄了輔導員問他的問題和他的每一句回答。波蘭學生對我們說:“瞧,這就是他們監(jiān)督我們的方式!蔽也幌矚g,我感到很不舒服。

    北京大學的注意力完全在政治上。在北大,人們擔心如果他們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就會被發(fā)配到農(nóng)村,丟掉他們的工作。在英語系,有一個老師被取消了教師資格,她每天只能打掃廁所,不能離開北大校園,也不許和城里的家人團聚。

    我從沒遇見過這么有教養(yǎng),這么可愛的人

    南都:你在書里提到,如果沒有“古琴研究會”,你可能很快就離開中國了。為什么古琴研究會的成員讓你改變了印象?

    林西莉:當我來到古琴研究會,我的世界完全改變了。古琴研究會的院子進門就是一個可愛的花園。我在那里認識了我的老師王迪,還有古琴大師管平湖、溥儀的孫子溥雪齋,他們對我非常照顧。我從沒遇到過這么有教養(yǎng),這么可愛,這么和氣的人。和壓抑、教條的校園相比,這里是開放的、甜蜜的。他們知道我想知道的關(guān)于中國文化一切事情。我不停地提問,他們耐心地一一回答我。如果沒有這些人,我會離開中國,再也不想回來。

    我在古琴研究會學習古琴,夏天的時候,樹影斜伸進屋子,美妙極了。我也在這里通過了我的考試,評委盯著我的手指看,說:“果然是管平湖的弟子!”

    這是我在中國的兩年里最美好的經(jīng)驗。事實上,我認為這兩年改變了我的人生。當我看到他們?nèi)绾握嬲\地工作,我想,回到瑞典以后,我也要以這樣的態(tài)度工作。我要學習他們的態(tài)度,和他們一樣謙遜、充滿活力。他們向我介紹了中國文化,也告訴了我應該如何做人。

    南都:這些記憶是通過什么方式保存的?你在中國的時候?qū)懭沼泦幔?/P>

    林西莉:我?guī)缀趺刻於紝懭沼。我有一大疊日記,堆起來幾十厘米高。同時,我還給我的家人和朋友寫了很多信。我用的是那種很薄很薄的紙,中國人用它來卷煙的。因為向外國投遞信件非常昂貴。我的字寫得很小很密,我大概寫了76封信,有時候一封信寫好幾頁。當我寫《另一個世界》的時候,我極大地依賴于我的日記和這些信件。

    同樣,我也依賴于照片。當年我在中國拍攝的照片超過1000張。我沒有自己的相機,用的是一架借來的德國相機。我必須手動調(diào)焦、手動曝光,一切都是手動操作。因為相機的原因,有一些拍得很不好,但是有618張質(zhì)量很高,而且非常有趣。我在書里選用了200張照片。當我看到它們,就會記起在中國經(jīng)歷的一切。

    比如這張北海公園。在夏天的北海公園,你可以買一杯茶,坐下來小憩,向晚時分還有音樂。突然我意識到,在北京也有很美好的地方,也有平和、靜謐。因此我放松下來,開始看到這個城市之美。

    我去了我能去的所有城市

    南都:那兩年除了北京,你還到過天津、上海、蘇州、杭州、廣州等城市。你為什么選擇去這些地方?

    林西莉:大部分城市外國人是不能去的。我想去西安,不行。我想去南京,不行。我想去這里,那里,都不行。所以我去了我能去的所有城市。

    南都:你對廣州有什么印象?

    林西莉:我在這本書里也寫到了廣州。我喜歡廣州的市井,因為普通人的生活是我最感興趣的。老婦人在路旁賣姜,另一個人在修鞋……我記得我到珠江邊去拍照。沿著江岸,曾經(jīng)有瑞典的船開進來,他們在中國購買瓷器、絲綢和許多美麗的東西,把它們帶回瑞典。

    我在珠江邊看到,有人居住在船上,一只船就是一個人家。人們在船上燒飯、洗衣、做家務。對我來說真是太新鮮了!突然,我發(fā)現(xiàn)在我背后站了許多人。他們質(zhì)問道:“你跑到這里來拍照片做什么?”“你應該去拍我們嶄新的公園,拍花朵和建筑!”我說:“我已經(jīng)拍過了!眱蓚警察來了,他們拿走了我的相機,對我說:“你不應該在這里拍照!彼麄兿胍盐?guī)У骄炀秩ァN颐靼走^來,他們以為我是間諜。我告訴他們,我是北京大學的學生,我在這里散步,因為250年前瑞典的船舶曾在這里停靠。等他們理解了我的意思,長舒了一口氣,說:“這姑娘沒問題!彼麄儼严鄼C還了我,也沒有拿走我的膠卷。

    南都:你到哪里都隨身攜帶相機嗎?

    林西莉:我?guī)缀醯侥睦锒紟е鄼C。但我必須非常小心謹慎。我把它放在我的手提包里。中國人很害怕相機。如果我明目張膽地拿著相機,對某個人說,我可以給你拍照嗎?他會斷然拒絕。因此我只能偷偷地拍。

    南都:《另一個世界》什么時候在瑞典出版?讀者的反應怎么樣?

    林西莉:去年秋天在瑞典出版,幾乎就是半年以前。瑞典讀者的反應很熱烈。因為一直以來,瑞典人都很熱愛中國,就像一種傳統(tǒng)。

    (采寫/黃茜)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首頁推薦
    熱門圖片

    新聞熱點

    2016-07-19 13:02:28
    2016-07-23 09:38:13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