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戰(zhàn)后的廢墟中,日本人用了幾十年時間塑造了日貨的高品質(zhì)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輸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這其中,日本從高層到平民對于“匠人精神”的有意識推廣,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李巖
“匠人精神”是當前從國家高層到民間都在提倡的一種精神,各媒體都以不同形式贊美著這種“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zhí)著。而一旦談到匠人精神,基本上說著說著就會說到日本人身上去,諸如60年專注做壽司,50年專注蒸米飯之類的事例,被各媒體反復提及并津津樂道。
為什么匠人精神與日本人如此高度匹配?是什么塑造了日本人做事嚴謹仔細的習慣,又是通過什么手段,讓我們普通中國人都感知到了日本人這個特質(zhì)呢?
一、日本企業(yè)的終身雇傭制,讓“一生只做一件事”更符合日本人的經(jīng)濟利益
近年來,我國從高層到民間,最常提的是兩種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匠人精神。這兩種精神看似不同,但都有其相通之處,即都需要長期專注地干同一件事,在熟能生巧的基礎(chǔ)上,才能有新的思維注入進來(創(chuàng)新),才能生產(chǎn)出最高品質(zhì)的產(chǎn)品來(匠人)。
在網(wǎng)上搜“匠人精神”,能搜出很多日本人在認真做事的圖片。圖為日本陶藝手作職人中里太龜
一般來講,缺什么才宣傳什么。我們呼喚全社會拿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其實也就意味著,我們還缺乏這兩樣精神。而為什么缺乏?不同專家給出過不同的答案,諸如教育體制問題、社會競爭意識問題、國民性問題等等。這些不能說不對,但忽略了一個基礎(chǔ)問題:能否長期干一件事,是能否誕生和傳承匠人精神的關(guān)鍵一步。
想想這個道理:如果你隔一段換一個工作,還沒熟悉呢就又換了,沒時間投入進去仔細琢磨、研究,熟練都談不上,創(chuàng)新更無從談起,所謂匠人就更是沒邊的事了。中國人缺乏匠人精神,跟不能持續(xù)做一個工作,有很大關(guān)系。
那么中國人究竟有多愛跳槽呢?全球最大的職業(yè)社交網(wǎng)站領(lǐng)英(LinkedIn)在2014年發(fā)布了《中國職場人士跳槽報告》,稱中國職場人士的跳槽頻率顯著高于美國,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準備要跳槽。而實際在一個地方工作的平均時間,是34個月,也就是說不到三年,而且這三年中的一半時間是處在心里癢癢,有換工作的想法,時不時見個獵頭面?zhèn)試的狀態(tài)下度過的。這樣的浮躁心態(tài),基本也就與所謂匠人精神無緣了。
作為對比,美國人在一個公司的平均工作時間是56個月,超過四年半。而日本人呢?
事實是,大部分人日本,工作一輩子都不會跳槽,干一份工作直到退休。
為什么會這樣?難道日本人不想通過跳槽來漲工資,過上更好的生活,追求更大的分度目標嗎?這就要說到日本奇特的雇傭制度了,即被稱為日本企業(yè)雇傭制度的“三大支柱”的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yè)內(nèi)工會。
終身雇傭制,顧名思義,就是你不主動辭職,公司不會把你開除,能在這家公司干上一輩子。而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多,積累的企業(yè)年金也會逐步增多,即使從沒當上領(lǐng)導,只要勤勤懇懇在一線做一輩子底層員工,也能在退休時拿到非常豐厚的一筆退休金。
這樣的雇傭制關(guān)系,其實中國人不陌生,就是1990年代以前常見的“大鍋飯”體制,俗稱“鐵飯碗”。而與中國的“鐵飯碗”不同的是,日本的終身雇傭制不是國家行為,而是一家私企開創(chuàng),其他私企效仿,最終成為全國墨守的潛規(guī)則。
終身雇傭制是由創(chuàng)立于191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其創(chuàng)業(yè)者、被尊為經(jīng)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員工在達到預定的退休年齡之前,不用擔心失業(yè)。企業(yè)也絕對不會解雇任何一個‘松下人’”。這樣一來,企業(yè)可以留住優(yōu)秀的員工,員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
松下幸之助被譽為經(jīng)營之神,他在松下實行的員工終身雇傭制,成為了全日本企業(yè)的“標配”
松下開創(chuàng)的經(jīng)營模式被無數(shù)企業(yè)仿效,這一終身雇傭制度也為二戰(zhàn)以后的日本經(jīng)濟騰飛作出了巨大貢獻。
所以,日本人做事專注,有那么多人“甘于”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不止是國民性的問題,更是制度保障的結(jié)果,是每個日本人基于自身利益而作出的經(jīng)濟學取舍,與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甘于平凡之類的“大詞”沒什么關(guān)系。
二、日本政府、學界、商界都在有意識推廣“日貨靠譜”的概念
說起“日貨”,我們每個人都愛恨交加:愛它,因為它確實做工精良,好用耐用;恨它,因為我們每隔幾年都要掀起抵制它的運動……
拋開政治層面的事,我們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日貨靠譜”這個概念,你是通過聽人說得來的,還是通過親自使用才得來的?
對于這個問題,反正小編自己是前者,即在從未使用過任何日貨的時候,就聽說日本東西皮實耐用,質(zhì)量好。這當然是基于日本在家電、汽車、3c等產(chǎn)品方面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長年積累下的口碑。但輿論的指引方面,仍不可小視。日本從官方到民間,一直在潛移默化又孜孜不倦地推廣著“日貨靠譜”的概念。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大飽眼福之外,也深感祖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有很多“老外”都看的津津有味。好片子難得,《舌尖上的中國》出了兩季,總共14集。除此之外,全國能達到這種制作水平和文化內(nèi)涵的紀錄片,屈指可數(shù)。相比而言,日本在這方面走得比我們遠多了。
日本的NHK電視臺是日本第一家根據(jù)《放送法》而成立的大眾傳播機構(gòu),理論上是非國營的公共電視臺,但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制作的產(chǎn)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視作國家行為。NHK電視臺幾十年來在宣傳日本歷史文化,推廣“日本制造”方面,可謂付出甚多。
一秒鐘分辨日本大河。耗行越巧蠖剂糁@樣的“新佑衛(wèi)門發(fā)型”
自1963年起,NHK電視臺每年制作一部“大河劇”,即以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的“歷史劇”。識別這種劇很簡單,男主角發(fā)型都跟《聰明的一休》里邊的新佑衛(wèi)門似的。大河劇往往制作精良,劇情跌宕,而且劇情都是正史,絕少“戲說”,在日本國內(nèi)以及國外都有很高的收視率,對普及日本的歷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已經(jīng)拍了50多部,以日本區(qū)區(qū)幾百年的歷史,其實早就沒啥可拍的了,但NHK還是繼續(xù)以很大的投入來制作這些。ü叛b劇比時裝劇費錢的多,古裝正劇更費錢)。
然而比起NHK在紀錄片上花的心思,那些大河劇就不算什么了。作為有國營性質(zhì)的大電視臺,NHK有計劃地推出了一系列展示本國文化的紀錄片,僅介紹精美器物、飲食等的“美之壺”系列,就已經(jīng)拍了300多部,部部精美,不信看圖。
如今在網(wǎng)上搜索“匠人精神”或“工匠精神”,會搜到很多與日本相關(guān)的例子。這其中首當其沖的是一部叫《壽司之神》的紀錄片。里邊詳述了一位80多歲的壽司主廚小野二郎,是如何幾十年如一日,專注于把做壽司這件事做到完美。這部電影影響力很大,很多中國人都是在看了它之后,提前幾個月預定二郎家的壽司店。
《壽司之神》海報
《壽司之神》這部紀錄片并不是日本人拍的,而是一個美國粉絲慕名而拍。電影在美國和日本上映后,小野二郎的店名氣傳遍世界,日本政府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一點。2014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訪日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意邀請奧巴馬去二郎的店里吃壽司。而這家店以及手工壽司所傳遞出的對食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隨著奧巴馬吃壽司的照片傳遍了世界。
安倍晉三邀請奧巴馬去小野二郎的店吃壽司,也是給這家店做了一個很好的全球廣告
NHK電視臺、日本首相、普通日本人,他們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有意識地傳達著“日貨靠譜”的概念。這種有力的宣傳,也將日本式的匠人精神播撒到了全世界。
三、自媒體營銷號的推波助瀾,放大了國人腦中“日本人做事精細”的印象
除了日本國內(nèi)的終身雇傭制,自上而下的全民推廣外,日式匠人精神在中國的傳播,還少不了時下火爆的自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營銷號——的推波助瀾。只不過,這其中借用了大眾的盲從和輕信。
不知你在朋友圈有沒有見過這么一篇文章,標題大概叫《再次被日本人的自虐震撼了,8年只種出2個蘋果,直到第9年……》。文章大意是一個叫木村秋則的日本人,堅持無農(nóng)藥無化肥栽培蘋果樹8年,幾乎顆粒無收。等到第九年,終于成功,種出了特別好的蘋果,文章中用了這樣的詞句形容“咬上一口,那種好吃的味道,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淚,蘋果中充滿了活在這個世界的喜悅之情”。
不僅如此,木村種的蘋果還有個特質(zhì):不會腐爛。一般的蘋果切開后,暴露在空氣中一會兒,果肉就會呈褐色而變質(zhì)。木村蘋果則不然,可以切開后兩年不腐爛,只縮水不變色。木村把這種特質(zhì)歸于他對蘋果樹的用心,以及不撒農(nóng)藥不施化肥而造就的卓越品質(zhì)。
中間的是木村種出來的不爛的蘋果,左右分別是作為對比的普通蘋果。放了兩年后,木村蘋果只蔫不爛,旁邊的則已經(jīng)爛得不成樣
這篇文章最后總結(jié),是木村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種出了這凝聚著心血的世上最好吃的蘋果。而很多自媒體號都轉(zhuǎn)載了這篇文章,人們紛紛評論,為日本人這種執(zhí)著的匠人精神所感動,為這位日本老人點贊云云。
而小編看完后,只想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慨一句:還!能!再!假!一!點!嗎?!
切開后兩年不爛的蘋果,你敢吃嗎?別說蘋果,一塊常溫下放了兩年不腐爛的肉,一棵在樓道里放了兩年沒腐爛的白菜,一杯暴露在空氣中兩年的可樂,你敢往肚子里咽嗎?所謂不爛,即沒有微生物可以進到食物內(nèi)部去進行分解,也就是這個食物不適于微生物的生存。更大白話一點,這個食物,基本上,有毒。
不能否認木村種蘋果這件事情的真?zhèn)。這個事被寫成了書——《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拍成了電影——《奇跡的蘋果》,然而這件事的真實,都不能抵消掉傳播過程中人為加進去的虛假。
根據(jù)木村事跡寫成的《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在豆瓣網(wǎng)上有高達8.7的評分,下邊的評論基本都是表達感動,少有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
根據(jù)木村事跡改編的電影《奇跡的蘋果》
麥當勞漢堡存放兩年之后不腐爛的事,被很多人當成“麥當勞是垃圾食品”的鐵證。然而,日本蘋果兩年不腐爛,卻被當做日本人“匠人精神”的體現(xiàn),而在網(wǎng)絡(luò)上傳頌,這個現(xiàn)象簡直可以作為傳播學的研究范本。
同樣是兩年不腐爛,麥當勞漢堡被廣泛鄙視,成為“垃圾食品”代名詞
中國人頭腦中有兩個刻板印象:1. 麥當勞、肯德基是垃圾食品;2. 日本人做的東西質(zhì)量可靠。這兩個刻板印象在滿足了同一條件(常溫放置兩年不腐)之后,卻在公眾層面產(chǎn)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這當然是日貨一貫的高品質(zhì)形成的好口碑使然,但自媒體號添油加醋的吹捧,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結(jié)語:
在戰(zhàn)后的廢墟中,日本人用了幾十年時間塑造了日貨的高品質(zhì)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輸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這其中,無論是他們做事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是從高層到平民對于“匠人精神”的有意識推廣,都值得我們學習。而那些枉顧事實,過分吹捧日貨及匠人精神的自媒體號,尤其需要學學什么叫一絲不茍,實事求是。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