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爱a免费观看,免费一级a一片片久久精品网,日本欧美亚洲综合久久久,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strike id="iu914"></strike>

  • <xmp id="iu914"></xmp>
  • 首頁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讀書”與“救國”,誰先誰后?

    文章來源:騰訊文化
    字體:
    發(fā)布時間:2018-03-30 09:39:33

    [摘要]傅斯年對于“同社諸君”提出了三點期望:(一)切實的求學;(二)畢業(yè)后再到國外讀書去;(3)非到三十歲不在社會服務(wù)。

    作為北大校長,蔡元培面對學生參與運動、投身社會的舉動,心情相當復雜。一方面,他也希望學生能保持五四運動中表現(xiàn)出的“自治的能力”和“自動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學生的這種趨向既不符合他“愿與諸君共同盡瘁學術(shù),使大學為最高文化中心,定吾國文明前途百年大計”的期望,也會讓平靜的校園生活從此變得動蕩不寧,“至于北京大學,他認為今后將不易維持紀律,因為學生們很可能為勝利而陶醉。他們既然嘗到權(quán)力的滋味,以后他們的欲望恐怕難以滿足了!

    “讀書”與“救國”,誰先誰后?

    五四運動

    學生救國會確實已經(jīng)無法聽從蔡校長的苦口勸告了。在由許德珩執(zhí)筆的歡迎蔡元培返校的致詞中,他們?yōu)樽约旱呐e動作出辯護:

    生等亦深信大學生之貢獻在增進世界文化,以謀人類之幸福,而(對)國家社會之現(xiàn)象,惟負觀察批評之責。奈何生居中國,感于國難,遂迫而犧牲研究神圣學術(shù)之光陰以從事愛國運動!瓏疫M化,本具自然趨勢,但以吾國半生半死之奴性的、惰性的現(xiàn)象,竊愿奮斗之促進于世界文化水平純上。本非狹義的國家主義,亦非暫時的沖動行為。

    “讀書”與“救國”,誰先誰后?

    蔡元培

    反復強調(diào)學生參加社會運動是“不得已”,而且這種推進國家進化的使命還非由愛國學生來擔當不可,所以雖表示“顧可以報先生、報國人者,亦惟學耳”,在沙灘卻早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按照多數(shù)學生運動領(lǐng)袖的思路,“讀書”與“救國”之間,有輕重緩急的分別。正如段錫朋所說:“今日何時,尚有我們伏讀寒窗的工夫么。我們?nèi)羰侵还苣顣,終無爭回青島的一天。若是群起力爭,或有達到目的的一日!

    這樣的時候,“先生一代”的影響和平日養(yǎng)成的理想,就顯現(xiàn)出它的作用了。與國民雜志社的矢志不渝相反,新潮社的領(lǐng)導人對積極參與五四運動開始感到后悔,因為《新潮》對刊物的學生身份有著明確的自認。因為五四運動,新潮社的刊物停頓了六個月之久,更不必提讀書翻譯一類的計劃了。加上胡適返京以后,力勸北大學生盡快復課,說“國家的紛擾,外間的刺激,只應(yīng)該增加你求學的熱心與興趣”。1919年12月17日,是北大二十二周年紀念日,胡適請他的老師杜威來發(fā)表演說,選擇的也是與學生運動相關(guān)的題目《大學與輿論》,杜威在這篇演講里隱含著對北京大學學生的規(guī)勸:“中國現(xiàn)在有許多困難的問題,都不是只憑了狂熱的愛國心便能解決的,是要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底訓練,全仗著高等教育底努力。”杜威這篇演說詞由國民雜志社成員高尚德翻譯,后來卻發(fā)表在《新潮》上,也透露出編輯者對杜威看法的認同。

    五四運動前,傅斯年就表達過對辦刊影響學業(yè)的警惕:

    平情而論,我們正當求學的時代,知識才力都不充足,不去念書,而大叫特叫,實在對不起自己。但是現(xiàn)在的中國是再要寂寞沒有的,別人都不肯叫,只好我們叫叫,大家叫得醒了,有人大叫,就是我們的功勞。

    “讀書”與“救國”,誰先誰后?

    傅斯年

    1919年9月,傅斯年在去英國留學前,再度撰文表達了他的憂慮:“發(fā)泄太早太猛,或者于將來無益有損”。他認為北大學生即使是“應(yīng)現(xiàn)時所要求”,也“還嫌實力薄些”,因為學生階段“正是厚蓄實力的時候”。傅斯年對北大學生和《新潮》暴得大名也缺乏成就感:“我不愿《新潮》在現(xiàn)在錚錚有聲,我只愿《新潮》在十年之后,收個切切實實的效果”。他表示,盡管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新潮》對于政治的看法并沒有大的改變:“在中國是斷不能以政治改政治的,而對于政治關(guān)心,有時不免是極無效果、極笨的事!彼辉敢狻耙环N極純潔的結(jié)合”的新潮社,“一轉(zhuǎn)再轉(zhuǎn)便成政黨的小體”。于是傅斯年重申了《新潮》創(chuàng)立時的初衷:“我們是‘專心致志’辦‘終身以之’的讀書會了”。

    在這篇相當于臨別贈言的文章中,傅斯年對于“同社諸君”提出了三點期望:(一)切實的求學;(二)畢業(yè)后再到國外讀書去;(3)非到三十歲不在社會服務(wù)。很明顯,他對于新潮社半年多來參與學生運動相當不滿,而戀戀于“北大的文化運動”。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文章所有內(nèi)容并不反映任何萊蕪信息港的意見與觀點。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首頁推薦
    熱門圖片

    新聞熱點

    2016-07-19 13:02:28
    2016-07-23 09:38:13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