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爱a免费观看,免费一级a一片片久久精品网,日本欧美亚洲综合久久久,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strike id="iu914"></strike>

  • <xmp id="iu914"></xmp>
  • 首頁 > 文化 > 文壇往事 > 正文

    范用給人民出版社立了軍令狀辦《讀書》雜志

    文章來源:鳳凰網(wǎng)
    字體:
    發(fā)布時間:2016-08-08 09:08:13

    1979年4月,《讀書》雜志創(chuàng)刊,在創(chuàng)刊號上刊登《讀書無禁區(qū)》

     

    《讀書》創(chuàng)刊號,上面有沈昌文的簽名。

    上世紀80年代的《讀書》編輯部。左二為董秀玉。

    對于發(fā)表《讀書無禁區(qū)》,陳原作批示。

    1979年,《讀書》雜志創(chuàng)刊號刊登李洪林文章《讀書無禁區(qū)》,引發(fā)熱烈爭論。一種代表性的批評聲音是:“難道小學生也能看《金瓶梅》?”事實上,作者在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兼顧了各種批評的可能性,文中明白寫有“毒害青少年身心的書籍,必須嚴加取締” 的字句。批評盡管激烈,很快便煙消云散。

    此文因為“喊出了大家心里隱藏多年的聲音”一時傳播深遠,成為中國改革之初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標志之一。許多讀書人為此歡欣鼓舞,《讀書》雜志也因之大放光彩。改革開放30年之際,媒體關(guān)于《讀書無禁區(qū)》回顧和評論驟然增多,我們則從當事人和學者那里獲得了很多關(guān)于這一歷史的新鮮觀察角度。

    1

    辦《讀書》雜志前,范用給人民出版社立了軍令狀

    “現(xiàn)在看起來這是不是像天方夜譚,嗯?讀書無禁區(qū),這不是最起碼的、ABC的東西么,居然有那么大的爭論?”三聯(lián)書店原總經(jīng)理,67歲的董秀玉笑著說。30年前她曾親身經(jīng)歷了《讀書》雜志創(chuàng)刊和首篇文章《讀書無禁區(qū)》掀起的狂風巨浪,深知這句話成為常識有多么不簡單。

    用今天的眼光看,不僅發(fā)表于1979年4月的《讀書無禁區(qū)》是ABC,后來《讀書》發(fā)表的《人的太陽必然升起》、《真理不是權(quán)力的奴仆》等一批文章講的都不過是普通常識,然而董秀玉說在當年這些都是“心底的吶喊”,“之強烈和悲壯無與倫比”。中間還多次引發(fā)爭論。《讀書》的堅定,使雜志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迅速崛起,風靡于知識分子中間,成為思想界的一面旗幟。

    “在1979年,這樣一篇文章為什么能引起這么大的反響?”北京萬圣書園總經(jīng)理劉蘇里自問自答:“當時豈止是讀書有禁區(qū),中國剛剛解決了真理標準的討論,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禁區(qū)尤其意識形態(tài)的禁區(qū)幾乎全都沒有破除,所以《讀書無禁區(qū)》在特定時候所起的作用、面臨的壓力是現(xiàn)代人無法想象的。”

    董秀玉承認當時幾個主要領(lǐng)導者受到的壓力,《讀書無禁區(qū)》發(fā)表后,幾位創(chuàng)辦人都被嚴厲批評,勒令檢討。“四人幫剛剛倒了,但‘文革’的壓力,瘋狂到所有的知識分子都下放了,幾乎說錯一個字就恨不得殺頭。面對嚴酷的環(huán)境,這幾個老人家剛從干校出來就開始密謀辦雜志,倡導思想解放、獨立思考,堅持真理,可那時還像搞地下工作一樣。我從《讀書》一開始籌備就跟著他們,強烈感覺到那時的氛圍:憂慮、激奮、壓力和斗志,是一種特悲壯的感覺。”

    董秀玉說的“老人家”指的是“二陳一范”:陳原、陳翰伯和范用,以及《讀書》的執(zhí)行主編史枚、倪子明等老出版人、文化人。“《讀書》雜志真是那些老人家創(chuàng)出來的。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扛著大旗往前奔,我們只是跟在后面跑。”那時董秀玉只是小輩,她說,她是“小跑腿的”。

    1970年,被打成“陳范集團”的陳翰伯、陳原和范用在湖北咸寧干校談起辦刊物。范用回憶說:“我們設(shè)想一旦有條件,還是要辦讀書雜志。”“二陳一范”和史枚都是老革命,從三四十年代就開始辦雜志做出版。1978年,時機終于成熟了。當時陳翰伯出任文化部新聞出版局代局長,陳原是商務(wù)印書館總經(jīng)理,范用則是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當時三聯(lián)書店隸屬人民出版社。

    范用提出由他擔任總經(jīng)理的三聯(lián)書店來辦《讀書》雜志,這是要擔風險的:“人民出版社黨組讓我立了軍令狀:萬一出了問題,責任全部由我一人承擔。 ”1978年由陳翰伯出面,邀請于光遠、夏衍、陳原、范用等人組成《讀書》編委會。由陳原任主編,倪子明、馮亦代、史枚任副主編。

    1978年下半年,37歲的董秀玉被從人民出版社編輯室抽調(diào)參與《讀書》雜志籌備。“那時候條件很差,會都是在翰伯同志家里開;人很少,史枚坐在家里看稿審稿,我就負責在外面跑稿組稿。很多作者我不認識,老先生們就給我寫封信或者幫我打個電話。”這樣董秀玉聯(lián)系到了巴金、蕭乾、艾青、王蒙、黃裳、施蟄存等等老一輩文化人,以及一大批作者的熱情支持,半年后編輯部逐步完善。

    1979年4月《讀書》創(chuàng)刊,在“編者的話”里聲明:“我們這個刊物是以書為主題的思想評論刊物”:“我們主張改進文風,反對穿靴戴帽,反對空話,反對八股腔調(diào),提倡實事求是,言之有物。”董秀玉回憶,當時老同志們的辦刊思想就是要高舉“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大旗,提倡人們多讀書,獨立思考,沒有思想性的文章不要。陳翰伯就提出來文章要尖銳一點。陳原在討論《讀書》“刊物性格”時則說:“我以為辦這個雜志,是為了解放思想,開動機器。”

    2

    寫檢討,最后都寫成了對這篇文章的說明書

    “幾乎所有的書籍,一下子都成為非法的東西,從書店里失蹤了。很多藏書的人家,像窩藏土匪的人家一樣,被人破門而入,進行搜查。”“書籍被封存起來,命運其實是好的,因為它被保存下來了。最糟糕的是在一片火海當中被燒個精光。”

    這一篇四千來字的文章《讀書無禁區(qū)》開篇即用“封”、“燒”和“煮”三個字概括了“文革”期間書籍的命運,并開宗明義地問“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就是:人民有沒有讀書的自由?”文中同時指出,即使是“毒草”,也不應(yīng)禁止,而要讓人自己去閱讀和辨別。

    1978年底,由董秀玉約李洪林寫《讀書無禁區(qū)》一文。作者感慨萬千文思泉涌,幾天之內(nèi)文章即寫成。稿子來到各位編輯眼前,大家都很興奮:“覺得講出了我們的心里話。‘文革’時期將所有的書沒收、燒掉,知識分子為了搶書跟紅衛(wèi)兵打起來,甚至被打死的消息都不鮮見。一個民族不讀書,不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是沒有前途的。”

    原文標題為《打破讀書禁區(qū)》。媒體上廣泛流傳著各種改題的說法。董秀玉作為親歷者,提供了不同的版本:“當年在《讀書》的策劃案中,主編陳原已經(jīng)明確提出在第一期中要約寫一篇《讀書無禁區(qū)》的稿子。”

    陳原批示件上寫著:“可否即約李××寫《讀書無禁區(qū)》,切中時弊。大膽些,得罪些小人無妨。”并說:“馬恩論書,已成六十萬言,可否請××寫一篇潑辣的文章介紹,從材料出發(fā),講馬恩如何有主義,無成見,博覽群書,從不知有禁區(qū),且不做書的奴隸……”

    “在約稿之前陳原就已經(jīng)提出《讀書無禁區(qū)》,李洪林寫來的文章叫《打破讀書禁區(qū)》,范用和史枚同志覺得《讀書無禁區(qū)》更為明確和響亮,就將它改回了原題目。”董秀玉說,在當時強大的氣壓之下,作者是非常謹慎的,又要表達觀點又不能讓人抓到把柄。“作者跟我講,他自己用挑錯的眼光反復(fù)讀了好幾遍,覺得抓不到什么毛病了才給我們。”后來從上到下的一股勢力抓住標題大做文章,“李洪林面對了很多壓力,甚至調(diào)離了原中宣部理論局的崗位,但他從來沒有過任何抱怨”。

    《讀書》創(chuàng)刊號一出即引起反響,第一版印刷5萬冊幾天內(nèi)就發(fā)完了,馬上加印5萬冊也銷光!蹲x書無禁區(qū)》是創(chuàng)刊號的打頭第一篇,也是最“刺激”的一篇文章,馬上引來了批評。

    爭論最集中的一種說法是:“小學生能看《金瓶梅》嗎?”

    一位作者寫文章《讀書不能無禁區(qū)》說:“《讀書》第一期的《讀書無禁區(qū)》一文,我看了題目就有氣,很別扭,認為是不能接受的。”“反動書刊難道是精神糧食么?不,它們是毒藥”:“資本主義世界的出版物,不少是詆毀我們的政策的,不少是歪曲我們的政策的,如果讓它在我們國內(nèi)傳播,該有多少人中毒!”

    本著鼓勵不同意見平等討論的原則,《讀書》就《讀書無禁區(qū)》一文在雜志上公開進行討論,于是連續(xù)刊發(fā)了幾篇文章,支持和批評的文章各半。

    “當時陳翰伯、陳原、范用受到的壓力是最大的,但他們很堅持。”董秀玉說。后來的很多批評會,談話會,實際上成了“說明會”,因為在《讀書無禁區(qū)》的后半部分明白寫著:“當然,不封鎖也不等于放任自流……對于那種玷污人類尊嚴、敗壞社會風氣,毒害青少年身心的書籍,必須嚴加取締。”于是,寫檢查最后也都成了寫“說明書”,主要是告訴批評者,文章其實寫得很全面。

    范用也被主管機關(guān)找去談話,他也拿出《讀書無禁區(qū)》希望他們?nèi)婵纯,說明此文目的是批判“四人幫”的文化專制主義,并未主張放任自流。“后來有同志說,領(lǐng)導同志事忙,沒有時間看文章,只看標題,或者光聽匯報。以后標題多加注意。”

    記者發(fā)現(xiàn),不少受訪者對這個五字的標題記得很牢。復(fù)旦大學教授陳子善就說:“《讀書》第一期我看過。你要談文章的內(nèi)容我記不清了,但對那五個字記憶猶新,五個字足以說明所有問題了。到現(xiàn)在讀書已經(jīng)幾乎沒有禁區(qū)了,但小禁區(qū)還是有的,所以這個口號現(xiàn)在還有意義,就像改革開放還要繼續(xù)一樣”。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首頁推薦
    熱門圖片
    24小時熱門資訊
    24小時論壇熱帖

    新聞熱點

    2016-07-19 13:02:28
    2016-07-23 09:38:13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

    點擊排行